代数基本定理
定义
任何复系数一元
由此推出,
有时这个定理也表述为:
任何一个非零的一元
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,一般会用到复变函数或者近世代数,因此往往作为一个熟知结论直接应用。
根据代数基本定理,一个复系数多项式
其中各个根均为复数,
虚根成对定理
代数基本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复系数多项式。当对实系数多项式进行研究时,虽然也能分解出复数根,却需要将研究范围扩大,不太方便。
虚根:非实数根。
定理:实系数多项式的根的共轭复数也是该多项式的根。
证明:直接在代数基本定理的等式两端取共轭即证毕。
如果根本身是实数,则取共轭仍为它本身,不受影响。
如果根是虚根,则虚根的共轭复数也是原多项式的根。那么,两个虚根就可以配对。
定理:实数系数方程的共轭虚根一定成对出现,并且共轭虚根的重数相等。
证明:假设一个根为
可以看到两项乘在一起,各项系数会全部变为实数。这个等式右端的二次实系数多项式整除原始的多项式。
于是,在代数基本定理的等式中,两遍同时除以这个二次三项式,得到的仍旧是实系数多项式的等式。对新等式重复操作,随着次数的下降,若干次后即不存在虚根。
因此,每对共轭虚根的重数相等。证毕。
以下是虚根成对定理的推论:
- 实系数奇次多项式至少有一个实根,并且总共有奇数个实根。
- 实系数偶次多项式可能没有实根,总共有偶数个实根。
称上述二次三项式
定理:实系数多项式一定是一次或者二次实系数不可约因式的积。
证明:
只要实系数多项式有一个实根
因此,只要在原始的代数基本定理分解式中,利用虚根成对定理进行配对,即证毕。
根据虚根成对定理,一个实系数多项式
其中各项系数均为实数,
林士谔算法
简介
怎样对实系数多项式进行代数基本定理的分解?如果将数域扩充至复数会很复杂。
如果只在实数范围内进行分解,只能保证,当次数大于
这是因为,如果该多项式有虚根,直接凑出一对共轭虚根即可。如果该多项式只有实根,任取两个实根对应的一次因式乘在一起,也能得到实系数二次三项式因式。
找到二次三项式因式之后,再从二次式中解实根或复根就极为容易。于是便有逐次 找出一个二次因子 来求得方程的复根的计算方法,这种方法避免了复数运算。
在 1940 年 8 月、1943 年 8 月和 1947 年 7 月,林士谔先后在 MIT 出版的《数学物理》杂志上接连正式发表了 3 篇关于解算高阶方程式复根方法的论文1,每次均有改进。
这个方法今天还在现代计算机中进行快速运算,计算机程序包(如 MATLAB)中的多项式求根程序依据的原理也是这个算法。
过程
要想找到一个二次三项式因子,就要将多项式分解为:
由于无法一下子找到二次三项式因子,按照迭代求解的思路,对于初始值有:
会产生一个一次式作为余项。只要余项足够小,即可近似地找到待求因子。
我们希望最终解是初始值加一个偏移修正:
余式中的两个数
在初始的等式中,被除式
注意到,偏导数只是一个数值,与变元
这里的结论是,待求的偏导数,恰好是对商式继续做除法的余式。多项式对给定二次三项式的除法,直接计算即可。这里就求得了四个偏导数。
我们希望
从上述方程组中解得
实现
// a 是原始的多项式,n 是多项式次数,p 是待求的一次项,q 是待求的常数项
void Shie(double a[], int n, double *p, double *q) {
// 数组 b 是多项式 a 除以当前迭代二次三项式的商
memset(b, 0, sizeof(b));
// 数组 c 是多项式 b 乘以 x 平方再除以当前迭代二次三项式的商
memset(c, 0, sizeof(c));
*p = 0;
*q = 0;
double dp = 1;
double dq = 1;
while (dp > eps || dp < -eps || dq > eps || dq < -eps) // eps 自行设定
{
double p0 = p;
double q0 = q;
b[n - 2] = a[n];
c[n - 2] = b[n - 2];
b[n - 3] = a[n - 1] - p0 * b[n - 2];
c[n - 3] = b[n - 3] - p0 * b[n - 2];
int j;
for (j = n - 4; j >= 0; j--) {
b[j] = a[j + 2] - p0 * b[j + 1] - q0 * b[j + 2];
c[j] = b[j] - p0 * c[j + 1] - q0 * c[j + 2];
}
double r = a[1] - p0 * b[0] - q0 * b[1];
double s = a[0] - q0 * b[0];
double rp = c[1];
double sp = b[0] - q0 * c[2];
double rq = c[0];
double sq = -q0 * c[1];
dp = (rp * s - r * sp) / (rp * sq - rq * sp);
dq = (r * sq - rq * s) / (rp * sq - rq * sp);
*p += dp;
*q += dq;
}
}
参考资料与注释
创建日期: 2022年7月14日